0%

一个普通人的学习感悟

在上学的时候,老师总会在班会课上让学霸分享经验,但真正按照他们的方法学下来也没什么用,而且他们说的还有很多矛盾,比方说要不要预习,学英语要不要去看美剧这种,根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。

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时间,也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。原本以为在沟通中很难跟上大佬的思路。但接触下来发现他们平时也嘻嘻哈哈的,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。但是他们看上去不用费太多精力就能把事情做好。我就在想,该怎么变得和他们一样优秀,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

每天去上班的路上我都在想这个事情,奇怪的是我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。在上学的时候,我关心的往往是题目,只想着怎么去把题目做对,但从来没有去反思过学习过程有没有问题。在应试教育下,我好像失去了一些思考的能力,每天按部就班得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没有去关注过学习这件事本身。就这样,我来来回回思考了一星期,得到的都是些模糊的印象,比如说要定期复习,上课认真听讲。然而这都是些感性认识,并不能成体系得去表达学习过程。这时,我接触到了两本书,《学习的逻辑》和《认知觉醒》,看完后让我对它有了不一样的认识。

先聊聊视频开头提到的学习经验问题,为什么学霸的学习经验往往都没有用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做对了哪些事,可能课前预习或者看剧学英语也有用,但那并不是学习的本质。就好像在说一个成绩优秀的人每天都会吃一个苹果,并不是说吃苹果就会提高成绩,而是人家本来就优秀,和吃什么水果没有关系。

在读完两本书后,我能想到的改进方法是要执行可量化的学习流程,通过指标来评估学习情况,比方说数学的几何模块每个部分的准确率是多少,有没有达到目标,而不仅仅是掌握得一般这种模糊表达。因为只有定量得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,才能对薄弱点进行优化。

我会把学习流程分为三个阶段,准备阶段,学习阶段和复盘阶段

那么先来说说准备阶段,也就是要制定目标,拆解任务。比方说考试总分要考多少,这些属于总目标。之后再细分到每门科目考多少分的核心目标。然后拆解到不同阶段的任务,比如说基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整体过一下知识点,其实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死磕压轴题,因为难度比较高的综合题往往会涉及到靠后章节的知识点,那些都还没学到;那在强化阶段就要注重不同章节间的联系了,挑选些合适的练习题训练;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则需要以真题为主了。在划分完阶段后再细分到学科的不同模块,比如说数学中几何模块需要多少学习时间和要掌握的程度。这里也说下我走过的弯路,在中学时候,学校对于语数外这些主课安排的课时都是一样的,但实际上他们的重要程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。还记得我们设定的总目标吗,是考试总分要考多少,那么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得多拿分,往往理科的提分会比文科效率更高,这就需要在数学上多安排些精力。但如果平时数学本来已经很高了,再提升比较困难,那就需要在语文英语上多花些时间。所以说对于不同科目的时间分配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,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多拿分,具体是在哪个科目上就不重要了

在说完了准备阶段,接下来就到实际的学习阶段了。或许你刷到过这种视频,“如何每天学习12小时”,“做到这几点让你学习一整天”。这些视频强调的都是绝对学习时间。或许这些方法有用,但可能不适合大部分人。正常来说,一天里能保持专注的时间最多就七八个小时,其他时间可能都是些低强度的工作。当然,学习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,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有效学习时间。比如说我们在思考一道题,前几分钟注意力还在题目上,之后可能就走神了,那么有效时间其实就只有前几分钟。更不用说玩手机,刷视频这种了。要统计专注时间可能很麻烦,但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估专注情况。如果说一小时的任务花了四五十分钟就完成了,那我想是一种专注的表现。那么学习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高效地完成预设目标

还有一个点就是难度的设置,我们需要做些什么难度的训练。《认知觉醒》中把行动范围分为舒适区,拉升区以及困难区。舒适区容易因为无聊而走神,而且太多简单的训练在学习的中后期并没有什么效果;困难区容易因为畏惧而逃避,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去完成;比较合适的是拉升区,它在舒适区的边缘,又不像舒适区那么不需要动脑子,就是那种有点难但可以独立完成的程度,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比原先有不错的提升。

最后,就轮到了复盘阶段,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。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评估计划的完成情况,这需要对于整个学习流程进行反思。从微观上说,我们可以集中在知识点层面,想象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,能不能梳理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,每个章节到底在说什么,需要掌握的解题技巧和方法。那从宏观上说,需要去反思学习的不同阶段是不是存在问题,可以是最近的学习状态怎么样,有没有花太多时间在低收益的环节,又或者是设定的目标有问题。这些思考都会影响到之前提到的准备阶段和学习阶段的情况,一开始提出的目标需不需要调整,是没抓到重点还是时间安排得不合理;如果感觉最近压力太大,是不是要出去旅游散散心,或者降低下学习强度。其实,这三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,可以学习一段时间再去做计划,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复盘。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

那对于学习感悟的分享就说到这里。可能你觉得上面说的都是很显而易见的东西;或者觉得听下来一句话也没记住。这是很正常的事,因为这毕竟是我自己的思考过程,如果从不一样的视角,不同的环境也可能得到不太一样的答案。但不管怎么说,学习的本质是一样的,首先是发现问题,之后尝试解决问题,最后再反馈结果螺旋上升,就这样在一次次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。

又或许你现在对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要每天努力,题海战术这样的表面认识,那也很正常,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理解的。但在之后准备考试的过程中,我去思考了那些累积下来的表面认知总结起来,让我逐渐接触到了学习的本质。这就是我们哲学中说的”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,两者通过实践统一起来”。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,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,这些都是认识事物的正常环节,重要的是怎么把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,相互联系相互促进

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学习的一些感悟,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,也衷心祝愿你身体健康,学业有成,工作顺利。

image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