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开卷”何必“有益”

记得小学阅读课上,我在读一本悬疑小说并写到了读后感作业中,结果第二天就被老师批评,并以“开卷有益”这个成语来教导我说,你这种书以后少读读。当时,我就觉得老师这种说法一定是错的,但限于那时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并不能给出完整的反驳,现写下此文以表述自己的想法。
“以后少读读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,我不理解曾几何时,书之间也有了贵贱之分,难道读四大名著的就是好学生,读《福尔摩斯》的就是差学生吗?“开卷有益”指的是读书总有好处,并非告诉我们先对于书是否有益有了定性之后再去读。老师说的这些话显然是没有道理的。
那她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说呢?说到底,四个字,功利主义。什么书对于学习有帮助那就是有益的,没帮助就是浪费时间。我们中的很多人从小被灌输这样一个观念: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上好大学,只有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,才能有幸福的生活。曾经我也认为这句话是对的,为了以后能开心地生活现在必须努力学习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从学校到工作到生话并非完全是后者依赖前者的先序关系,其中某一环节的丢失并不一定能影响到之后的生活。这种观点只是指出人生中几个重要结点,并对每一个结点提出要求。上了好大学能就能仕途一帆风顺,有了好工作真能天天开开心心享受生活?不尽然。
前段时间,“鸡娃”一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,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补课班,兴趣班,以求孩子能领先他人一步。我想,他们也许都是上文观点的拥趸,生怕自己孩子因为没补课而落后其他同学。其实,我小时候也是个“鸡娃”,从幼儿园开始补课直到高中毕业,周末只是换了个地方上课。现在看来,报那么多班其实未必有用,现在的我也只是刚从普通大学毕业,过着平淡的生话。每个人学习能力不同,那假设补课班是有用的,能让所有上课的孩子成绩提升,考上好大学,但那之后呢,补课班除了能培养出优秀的做题家外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。
好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,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也不是名校生的特权,否则怎么会有某大学投毒案,某大学弑母案呢?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功利主义在作祟,他们认为人生只需要为那几个重要结点去准备就行了,达到目的则视为成功,在他们的眼中,世界是线性的,必须要完成一个个小目标,追求利益最大化,否则就是失败。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人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阶段性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什么。事物之间也在不断变化发展,幸福的人生并不是公式化的结果,在这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为人处世的态度,以及对于个人,社会,以及世界的看法,这会贯穿人的一生,而非学校,工作等短暂的光环。
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:自然镜界,功利境界,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。你我皆为凡人,虽难以达到“敬天爱人,天人合一”,但也不应在功利境界一直徘徊,为了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。“开卷”何必“有益”,看自己想看的书,做自己想做的事,何必要按照公式走完自己的人生呢。